| |
新舊約全書導讀
申命記(以下資料摘錄編輯自大光所出版之「新舊約聖經總論」)
|
一、內容要義
本書希伯來原文,乃「命令」之意,希臘文即「第二次律法」,或「重申命令」之意,拉丁文亦本此意,英文也引用希臘文原名,為摩西五經之第五卷,是摩西對於快要進入立約之地的以色列人,所作臨別的訓言,可以說是一本訓誨的書。其中包含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概略,重述十條誡命,嚴肅的告誡,以及勸勉和祝福。提醒以色列人領受神的話,遵行誡律,重溫學習而不忘,較五經其他四卷易於領悟,對於信徒恪遵神命,力行主道,關係極為重要,具有感化力量,和造就靈命上進之價值。
二、本書著者
本書為摩西五經之末卷,為歷代所公認,他先用口傳,然後寫在書上(參一3;卅一24∼26)。後來有些不信派的神學家,否認本書是摩西的手筆,以為摩西斷不能將祂自己的死事寫在書中(卅四章),但因這最後一章並不連接上文,顯然是獨立的一段跋語,可能是摩西的繼承者約書亞所添寫的,所以這根本不足以定摩西所寫本書的事實,且當耶穌在世與魔鬼爭戰受試探時,也曾引用過本書上的話(八3;六16,13;十20;太十四1∼11;路一1∼3),是以證明摩西即為本書之著者無疑。
三、時地對象
本書是緊接於前一卷書民數記之未了,在約但河東之摩押平原寫成(申一1∼4),兩書都是在出埃及後的第四十年,約自主前一四九一至一四五一年間,全書內容包括時間約四十年,其對象為以色列民,至末章(卅四章)論摩西去世以後之事,當為後人或約書亞所補記者。
四、主要信息
本書主要信息,乃摩西素存民胞物與之心,重申傳諭十誡與諸律,詔示以色列民的新生一代,後世之子民,恪遵毋違,並且敘述往事,將以色列人違命敗退,流浪曠野人數,生死禍福,冒險患難,歷盡顛危之情況,來教導,警戒他們,勉勵他們勿忘大能神恩,繼續鼓起勇氣,始達約但河東,邁進迦南美地,而承受神所應許的福地,獲得勝利豐富的基業。
五、分段綱要
本書共三十四章,聖經學者對本書各有不同的分段方法,茲依其內容要義,前後次序,分為四段如下:
(1) 回顧往事(一章∼四章)
A、引言起行之事……一1∼8。
B、至加低斯行程……一9∼46。
C、自加低斯轉回……二1∼37。
D、行至約但河東……三1∼29。
E、勸民遵守律例……四1∼49。
(2)重申誡律(五章∼廿六章)
A、復述十誡勸民守律……五1∼八20。
B、復述受律經過……九1∼十22。
C、事神誡規與行善律例……十一1∼十五23。
D、遵守節期與道德規範……十六1∼廿二30。
E、倫常之道與民事訓誨……廿三1∼廿六19。
(3)福禍之源(廿七章∼卅章)
A、律法的書寫……廿七1∼8。
B、祝福與咒詛……廿七9∼廿八68。
C、立約之言……廿九1∼29。
D、應許與誡命遵行……卅1∼20。
(4)摩西遺言(卅一章∼卅四章)
A、勸勉授律法與約書亞奉差遣……卅一1∼38。
B、摩西作歌與勸民守律……卅二1∼52。
C、最後的祝福……卅三1∼29。
D、離世永別……卅四1∼12。
六、重要預表
本書所論之預表,在基督身上,十分明顯,如下列所述:
(1)成全律法:本書主旨乃是勸人要遵守律法,基督在世曾說到祂來不是要廢掉律法,乃是要成全,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,所以基督乃是成全律法者(申廿八1∼2;卅二45∼46;太五17;羅十4)。
(2)興起先知:摩西乃基督為先知的預表,因書中明言「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」,基督來到世上時,曾被眾人認識,見證祂是先知(申十八15∼18;徒三22∼23;太廿一11;約四19;六14)。
(3)被掛受死:聖經在本書中首次論到「將祂掛在木頭上」,隱約指出基督將如何死,祂的身體不留在木頭上過夜,當日埋葬,因祂受的刑罰,是替我們在神面前受了咒詛(申廿一22∼23;約十九31;加三13)。
七、關係書卷
本書為重申命令,傳諭十誡,遵守節期,及諸般律例,述說往事神恩等事,與下列二書關係極為密切。
(1)與出埃及記:兩書先後同樣論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,渡紅海,進入西乃曠野的歷程,以及訓誨百姓,遵守十誡、節期之事。前書記述摩西出生與事業之發展,本書則歸結摩西生平事業與死別,兩書所論先後有序,十分完美。
(2)與利未記:兩書前後同樣論到遵守節期,律例,獻祭之禮,以及聖潔道德倫常之規範,前書乃先為神的命令規範,本書則再重申前令,復述一次,勉勵選民毋忘大能神恩,恪遵篤守。
八、研讀提要
本書內容大部分是記述摩西所講的史實和事蹟,與出埃及記之內容相關,故須將這兩卷書先後對讀,同時參覽聖經末頁地圖,對於選民行經之地,曠野漂流生活,便能熟習瞭解,並且參讀利未記,則對於神所頒戒律,獻祭潔淨之禮,概可知其重要性矣。
九、注意要點
本書為重申十誡與諸律例典章之記述,有下列數點可注意之事,為初讀經者必須瞭解。
(1)本書是一卷重溫過去一切的書,除了溫習過去神的誡命律例典章之外,且要明瞭預言將來的一件大事,即為論到有一位將要來的先知,乃是耶穌基督(十八15∼19;參約一45;四19;六14;徒三22∼23;七37)。
(2)本書除了預言彌賽亞的來臨以外,還有對於以色列人的預言,是他們自進迦南以後,如何不信,離棄神招受災禍,分散天下,後來如何悔改,主降臨召回以色列人,以至最後必得復興,蒙受大福(廿七∼卅三)。
(3)本書是勝過魔鬼及其試探的利器,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,曾三次引用本書的話,戰勝了魔鬼的引誘(八3;六16,13;十20;太四7,16),祂對付律法師的試探時,也是引用本書的話(六5;太廿二35∼38)。
(4)摩西因自大過分,擅自發怒,不在以色列人前尊主為聖,違背主的命令(三26∼27;民廿10,12,24;廿七14;詩一○六32∼33),而得罪了神,因此神不許他過約但河進迦南(民廿24;申三26∼27;卅二49∼52;卅四4)。摩西死於尼波山,被神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對面的谷中,他的遺骸被神隱藏了,所以沒有人能當偶像去拜他(申卅二48∼50;卅四1,5∼8)。
(5)本書的內容,大部分是摩西的講話,我們從他的講話中,可以看出他的口才和智慧,且知他的熱心,慈愛和忠誠,對於以色列人的勸導,諄諄告誡,正如一位老年慈父對他心愛兒女臨別之贈言,何等懇切感人肺腑。
(6)摩西的歌,是他臨終前所作的歌,實令人百讀百厭,口誦心悅之感(卅二1∼45),這位作歌者,雖未能進入迦南美地,但其捨己為人,毫無私我之心,由此詩歌中概可見及,這是摩西讚美、感恩快樂之歌,其胸襟之偉大寬宏,其超然之信心靈命,非常人所能及者。
十、本書年表
本書乃緊接民數記後,為重申神所啟示的誡命律例,復述出埃及過紅海,漂流曠野四十年生活之史事(申一3;書四19;五10),其寫作時間,不過兩個半月,即在出埃及後第四十年底,及次年之正月間完成。
十一、史地簡介
在本書中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名山,列出分述如下:
(1)黑門山:意高峰,其峰高聳於黎巴嫩之南,高出海面九千多尺,南北蜿蜓五六十里,為巴勒斯坦最高的山,山頂積雪終年不化。以色列人未得迦南以先,此山為敬拜巴力聖山,至今峰頂尚有巴力廟址,此廟為以色列人進迦南時所毀。黑門山在西頓人稱西連,亞摩利人稱示尼珥,迦南人稱西雲山(申三8∼9;四48),約坦河乃發源於此山。在約書亞戰爭時,以此山為要地(三8;書十二1;十一17;十二5;十三5),詩人嘗以這山的甘露為稱喻(詩一三三3),也作預言而歡呼(詩八九12),主耶穌曾在這山頂變了形像,為門徒與主相聚之地(太十七1;一8)。
(2)基利心山:意荒地,為古示劍南邊的一座高山,高出地中海面二八四丈,勢如高原,綿延而西,與以巴路山相對峙,以色列人過約但河後,有六個支派的人,將祝福的話陳明在這山上(十一29;廿七12∼13;書八33)。基甸之子約坦,曾站在此山上,宣布比喻責備示劍之民(士九7),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時,所指之山即為這山,雅各井亦即位於此山麓(約四22,21,6)。
(3)以巴路山:意赤裸,為迦南境內一座名山,雄峙於示劍谷以北,與南方之基利心山相對,自谷面計之,高達一千四○○尺,自地中海面計之,高約三千尺,較基利心山高約二○○尺,兩山之間,貫以自西往東大道。示劍城為兩邊平原之咽喉,以色列人過約但河後,在此山上立石為祭壇,將律法寫於石上,置半數之民於此山坡,其餘半數則安置於以巴路山坡,至於約櫃,祭司與利末人,則置於兩山之間,於是宣讀律法一遍(書八30;一31;申廿七12∼14)。
|
|
奉獻 Offering
讀經日程免費訂閱 Email Subscription
最新消息 Newsletter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