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前言
通常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把自己看成領袖。但是,在我們一生中,卻常有機會成為領袖。我們也許會帶領主日學、查經班、或者小組禱告;我們也許會負責聖誕聚會或區域性的義賣工作;我們也許會負責籌備教會愛宴;展開颱風救災募款;或計劃郊遊、佈道、退修會等。不管是誰,一生中總有機會作領袖,同時,無論帶領的是兩個人或者兩千人,要把工作做好,所需的基本技術其實是一樣的。本書的目的即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稱職的領袖。 作者所提供的領袖訓練方法,基於五項假定: 第一:一般人都有領導能力。雖然美國總統或國務卿、教會學校的董事,不是人人都做得了;但是,每個正常人在某時某地,都可能領導某種團體。因此,一個正常人,多少具備有領導能力。 第二個假定是:雖然有潛力的領袖是天生的,但有果效的領袖卻是後天「造成」的。人生而為嬰兒,只是普通嬰孩而已[CD2]可不是註定要做牧師、軍人或作家的。我們承認,有些兒童與生俱來的特質,使他們有擔任領袖的傾向。例如:一個人(如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)生來高大、英俊、聰明,社會上又欣賞這些特質,儘管他在其他方面並不出色,但跟一些矮小而沒有他那麼英俊聰明的人相形之下,仍然可能被選為領袖。 我們也承認,一個出生於「領袖家庭」中的人,占盡得天獨厚的優勢。但在許多個案中,成功的領袖,多半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,是否有利於表達和發展他的特質,實際上與遺傳的關係並不大。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三章所說的撒種比喻,用在這比喻頗有幫助:「種子都是好的,是土質使它們不同了。」每個正常人生來都具有潛在的領袖能力,但唯有得到適當機會和訓練的人,才能成為有果效的領袖。 第三個假定是:有果效的領袖,是機會、訓練和經驗的結果。這並不是說,一個正常人具有這三種成分,就能做市長、銀行總裁或牧師;而是說,若沒有機會、訓練和經驗,一個人不可能真正瞭解自己的領袖才能有多大。這也就是說,若獲得這三種成分,原來好像註定要做一輩子無名小卒的人,也可以出人頭地成為有果效的領袖,並且完成可貴的貢獻。 第四個假定是:學習領導的唯一途徑,就是實際去領導。這個假定,是在基本上相信: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實際去做。但這並不永遠正確。例如:從十層樓上面跳下來,並非明瞭萬有引力的有效方法。人都撞在街上,還談得上什麼學習呢?從「做」中去學習並非永遠是最好的方法。但在學習如何做有果效的領袖時,實際地負責、擬定計劃並予以貫徹該項工作,的確是最佳方式。 領導是一種奇妙而有時會令人傷心的經驗。不過,這種經驗卻是造成有果效領袖的基本「要素」之一。領袖有時也會失敗,但這些失敗往往比成功更為寶貴。總之,我們在領導時,一面學習領導,再藉著經驗和思想、行動和反省,來加添我們完成事情的能力。 最後一個假定,對許多基督徒而言,不僅是一種假定,而是一項信心的功課。每個正常人都期望擁有領導才能,每個正常的基督徒也期望在他的恩賜、才能和技術範圍內藉著「領導」來服事上帝。 我們要說:有果效的領導才能,對於基督徒不是可隨意選擇或推卻的,而是必需的。上帝賜給人能力和機會,難道不希望他們發揮領導才能嗎?人們一旦經驗到重生,並且在智慧和知識上長大成熟,我們難道不該期望他們幫助別人去過更健康、更聖潔、和更有益的人生嗎? 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,是希望在有果效的基督徒領導的範圍內,激勵思想,鼓舞行動。世界上有極大的需要,耶穌在馬太福音九章37節所說:「要收的莊稼多,作工的人少。」這句話在今天和兩千年前同樣真實。成千上萬的人,依然處在飢餓、疾病,和無知中。成千上萬的人,依然如同沒有牧人的羊一般,處在屬靈失喪的狀態中。要做的工作太多了,要去接觸並且給予指引的人也太多了。 在靈性上、心理上、經濟上和社會上去幫助人,都需要領袖。情況和環境不會自動隨著時間改善,有果效的領導,是進步的關鍵所在。上帝藉著人來促成積極的改變。希望讀者能發現本書觀念清楚而有所助益,更希望主使用本書和你,去實現祂在世上的目標。
本書概要
一、有果效的領袖 二、領袖的類型 三、如何成為領袖 四、領袖做些什麼 五、領袖如何去做 六、物色領袖 七、啟發領袖才能 八、訓練新領袖 九、從有果效的領導所得到的報酬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