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書按月以12種花為名,有水仙花篇、鬱金香篇、文心蘭篇、百合篇、康乃馨篇、星辰花篇、海芋篇、睡蓮篇、野薑花篇、茉莉花篇、向日葵篇、聖誕紅篇,是你靈修默想的良伴。它宛如一盆喜悅的綠,托櫬著純純光潔的白,將使您的心靈豐盈,花香常漫,充滿神話語的能力。 這些優美的靈修小品,是由 P. Bailey 牧師所著,原發表於「太平洋星條報」的「生命之糧」專欄中。每篇文章不過二、三百字,由於它例證恰切,發人深省,而且精短簡練,趣味盎然,頗符合時代潮流,相信它可以傳輸給你上帝的賜福。
譯者的話
十年前我服務於嘉義市美軍機構,每天工作之餘,總要看看「太平洋星條報」。報上的專欄「生命食糧集」(The Bread of Life)、「艾比信箱」和填字遊戲等都為我所喜愛。尤其是「生命食糧集」,由於它例證恰切,發人深省,而且精短簡練,趣味盎然,所以絕不放過。對我來說,每日讀這一個專欄,已不是在於消遣,而是想為我的生命和靈性稍加「進補」了。 一次我做禮拜。牧師以「不要把燈放在斗底下」(馬太福音五章十五節、馬可福音四章廿一節、路加福音十一章卅三節)為題,闡述基督徒應該如何在他的日常生活言行中,盡力盡性的發出自己的「光」以榮耀主的名。當時,我就興起一個念頭:我經常譯文投稿,為什麼不把這一專欄翻譯介紹給讀者,一方面讓讀到它的人能䃈從中獲得一些砥礪和啟示,再者我自己也總算為主做了一份工——儘管是那麼一丁點兒。 於是我開始每天剪集報紙,然後譯寄給「福音報」。感謝主,編者當即按期予以載,並沒有因為我「狂草」的書法難於辨認而怯步,雖然她曾經在報上通訊欄裏特別「請」我寫稿時不要「太草」。 說起書法,我真是汗顏。我是一個堅守原則,但不太拘泥小節的人。我的筆跡正應了「字如其人」的那句俗話;小大由之、潦潦草草,粗枝大葉、簡簡單單,但𩦝也一氣呵成,自有其「一致性」。尤其是當年譯文時,常常是一手抱著虎兒,一手握管,那就更不乏「神來之筆」了。自從得到編者的提醒後,我就力求字體工正,(事實上我也非如此不可了;一家雜誌社的編者把我的文稿退回,要我「重抄再」。)可惜的是十年後的今天,我發現我在這方面並沒有多大的長進;接到我的函件的人常掛電話來向我「討教」。就連這篇「前言」也是重行抄過才予以付排的。我之所以要提述這一點,是想說明一個人早年習慣的養成,其影響是何等的深遠,而改變它又是何等的不易。 遷居臺北市後,由於改行從商,工作十分繁重。剪報雖然尚多,但苦於沒有時間,譯文的事便不得不擱置下來了。不過,我一直想把過去發表過的諸篇結集出版,也好讓更多人讀到它,從中得到些許益處。我曾經寫信給培力牧師,告訴他我譯介他的著作「生命食糧集」。他回信表示高興,並且希望知道印行的情形。 此次得承重提大姊的贊助和指導,又特地寫了一篇「敬虔的祝福」,還勞她的千金為每則加冠標題和校對,更承大光同工策劃出版,這本書才能和讀者見面,我的這一份積存多年的「奉獻」心願終於實現。我謹在這裏向他們致謝。
特別推薦——敬虔的祝福瘂
我在過去數年間,因為職務的關係,有機會讀到李家勤弟兄「生命食糧集」的原稿。 起初,我從那典雅的譯筆,熟練的字跡中猜測,我認為他是一位對中英語文都有相當造詣的中年人。但我再進一步從他那草的難以辨認的「我」字去研究,又覺得他是一位未滿三十歲的青年。 說老實話:像這樣一筆「狂草」的字,寫在方格稿紙中是非常不合適的,非對草字略有研究的編者,絕無耐心看完他的文稿,更遑論檢字校對方面的困難了。 然而,由於其內容之充實,文筆之簡練,舉例之恰切,以及寓意之深遠;作為編者的我,實在不忍將之捨棄。於是,我耐下性子仔細閱讀,並且把每一個難認的草字,一筆一劃地重行描正。 這一份閱稿的過程,是相當艱苦的,但日子一久,我看慣了他的字,同時,隨著文中生命活水的湧流,我的靈命也飽得了滋潤的喜樂。換句話說:李弟兄所譯的「生命食糧集」,我是第一個忠實細心的讀者,也是在它未經變成鉛字以前,第一個蒙受其益的人。 為了感謝這位源源惠稿的陌生人,我寄去感謝的信,也寄贈我歷年所出版的拙著小書。就這樣,我們之間有了書信的連繫,因之也使我進一步了解,他是在身兼數職的百忙之中,以奉獻的心從事這項譯作的;他每天的睡眠時間,至多只有六小時。於是,我內心對他的欽敬更為加增,同時也敬虔的感謝主,興起這樣一位甘心樂意的文字同工。 去年,李弟兄決意將他歷年在福音報發表的作品結集出版,承他不棄,囑我為他作一次整理性的閱讀,我當然義不容辭地欣然應命了。 在把剪貼簿交還作者的時候,我們總算見面了。——果不出我當年所料,李弟兄在譯稿之初,正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。 感謝信實的主,「為主勞苦不是徒然的」!李弟兄在過去十年間,在為事業、為家庭的諸般辛勞之餘,又犧牲睡眠時間為主擺上,不僅無損他良好的健康與英挺的外貌,而且蒙神厚厚賜福,事業、家庭,在在順利。今天,他以感恩的心,將「生命食糧集」捧呈在主的面前,我只有滿腔的喜樂,並敬虔求主悅納與祝福,一如當年交在主手的五餅二魚,
使每一位讀者,都得到豐富的生命食糧。瘂
重提草於陽明山 主曆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矴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