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所提到的埃及河(18),大概是指尼羅河而言,若然,本句的意思則是說,從埃及國到亞述國之境地(參耶二18),但也有人以為是指迦南和埃及國界上,流入地中海的那條小河(民卅囚5,書十五4,47)。當初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時,神把所指的一切地方,應許賜給他的後裔,將來必要得著(出廿三31,書廿一44,45),其全地包括十族之民,情形如左:
1.基尼人:(19),是一種遊牧民族,故此與別族相連,其一部于亞伯拉罕時,居於迦南或附近之地,又一部居於米甸,如摩西的岳父是基尼族人,又是米甸的祭司(士一16,四11,出三1,十八1)。當掃羅的朝代,在亞瑪力人中間(參62題),也有基尼人(撒上十五6)。在大衛朝代,基尼人與猶大南方之人相連(撒上廿七10)。
2. 基尼洗人--(19),其祖先為基納斯Kenaz,猶大支派迦勒的父親耶孚尼,是屬於這族的人,聖經上說,希伯侖作了迦勒的產業,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(書十四6,14,民卅二12)。
3.甲摩尼人--(19),意思是東方人,為腓尼基之一族,曾一度屬於赫人,在米甸之北方,聖經別處沒有提到這些人。
4.赫人--(20),就是迦南次子赫的後裔(創十15,參13題),他們在猶大山地靠近希伯侖居住(參19題),後來卻成了最強盛的一族,其地域擴展自巴勒斯坦北部,以至伯拉大河(書一4,結十六3,王上十29,王下七6)。
5.比利洗人--(20),意思是鄉下人、粗野人,他們多與迦南人連稱,為居住巴勒斯坦南部山地的一族人,曾被猶大和西緬二支派的人逐出。以法蓮支派的人,後來住在此地(十五20,十三7,卅四30,士一4,尼九8)。
6.利乏音人--(20),就是身量高大的土人(申二10,11),其地為耶路撒冷西南邊的一穀,四面環山,在猶大與便雅憫兩支派交界的地方(書十五8,十八16)。巴珊王噩也是利乏音人(申三11)。大衛與非利士人常在這地方發生戰爭(撒下五18,廿三13,代上十一15,十四13)。
7.亞摩利人--(21),指巴勒斯坦普通之居民而言,亦即迦南之別名。在亞伯拉罕時,為亞西亞地區中有勢力之民族(創十16,參13題)。
8.迦南人--(21),這名稱在此處有其特定的意思,系指迦南南方的一族人,亦有總括為約但河西的人(十19,參11題)。
9.革迦撒人--(21),為迦南後裔的一族(十16),這些人多是和迦南同列(申七1,書三11,廿四11,尼九8),有人以為他們住在加利利海以東地區;但猶太史家約瑟夫說,當時的人不知道這族人的事。
10耶布斯人--(21),亦為迦南後裔的一族(十16,參13題),此名常被列在各族之名的末後,也許是因為他們人數少的緣故。由於他們勝了耶路撒冷(十四18),就以那城為自己的京都,所以耶路撒冷就稱為耶布斯(書十五8,63,十八16,28,士十九10,11)。在主前一四○○年,特亞瑪拿碑中,已列有耶路撒冷之名。以上所提十族,後來摩西和約書亞數點以色列人的時候,所要趕出七族的國民中,即含有這其中之六族,另有希未人一族在內(申七1,書三10,11,創十17),約書亞記將這些人總括為亞摩利人和迦南人(書五1)。
|